十大正规平台介绍

你的位置:十大正规平台 > 十大正规平台介绍 > 我所经历的两次军改(二)——旭日东升(中)


我所经历的两次军改(二)——旭日东升(中)

发布日期:2025-01-23 03:18    点击次数:15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贝塔十八岁 Author 贝塔十八岁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一、红三连的三排长

2007 年 2 月 16 日,大年三十前一天我到了 67 团。北方冬季的天黑的比较早,我们到达 67 团俱乐部前广场的时候,天已经麻黑了。"不带行李,下车集合!"我们一行人马上下车列队,67 团副政委带着干部股干事开始点名分单位。

67 团俱乐部前广场,团里的大型集会都在这里组织。

"苗琪""到!""装步二连!"

"钱志军""到!""装步三连!"

"李建华""到!""装步三连!"

……

解散后一个中等身高,十分精干的二级士官迅速找到我 : "你就是李排长吧?"

"是"

"我是三连班长张家全,指导员让我来接你。"

"好的,我去拿背囊。"

右下角这位二级士官就是张家全,拍摄于 2008 年。

张家全一个眼色,身边几个战士马上跟上了我,把我的东西一股脑都拿了下来。因为天黑看不清道路,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好长一段路,还经过了一段被爬山虎笼罩的长廊。到连队后,已经错过了饭点,指导员安排炊事班做了一盆炒米饭 , 艾玛 , 真香!我一连吃了三大碗,现在半夜想起那碗炒米饭,我肚子都要叽里咕噜好一会儿。

我那会儿的表情大抵是这个样子的

从到达 67 团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认真观察起了这里的一切。67 团给我的感觉跟装甲团完全不一样,首先是硬件条件 :67 团营房大部分都是 50 年代建设的平房。连队大门进去后左拐是连部、学习室,右拐就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从东到西依次是 1-9 班和俱乐部。营房年代久远、设施陈旧老化,一个班 9 个人,半夜一人翻身床架咯吱作响,睡觉轻的都得吵醒。水泥地面、木制窗框,里面黄漆外面绿漆,不知被刷了多少遍,关窗户用力一点都往下掉渣渣,营区到处都是碗口粗的白杨树、槐树,一切都透露着一种古典的美,从装甲团到 67 团的感觉就像从北京海淀的高楼大厦一下子到了故宫。

其次是人文环境,装甲团是那种外部作风硬朗、内部也硬朗的部队,67 团不一样,内部关系非常和谐,三连给我第一影响就是这个连队的每个战士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的微笑,我身处其中并不觉得自己是个排长,而像一个家庭成员一样,他们对我这个"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十分感动,当时我还没体会到这个部队硬在什么地方,直到我完全了解了他们的历史。

第三点不同就要从我经历的第一次点名、第一次早操和第一次进连史馆说起。当晚点名,全连集合唱连歌,90 多人的步兵连相当于装甲团一个坦克营的人数,随着值班员一声令下,全连一下子迸发出来的力量和分贝震的我耳朵嗡嗡作响,我被震惊了,我不会唱就在队伍里仔细听着歌词 :

红三连连歌

我们是光荣历史的红三连,平江起义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跟着毛主席跟着党,南征北战、英勇善战,为国为民立功劳。

我们是屡战屡胜的红三连,在抗美援朝中杀敌,为和平而奋斗,龙源里阻击灭顽故,勇敢顽强,屡战屡胜,英雄业绩天下扬。

我回去躺在床上,脑子里回想着到 67 团后发生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同寻常,我只知道平江起义是 1928 年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连长说让我去带三排,三排是史德洪英雄排,他又是谁?所有的信息都向我表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红军连,带着满肚子的疑惑我睡着了……第二天一早的早操对我心灵的震撼史无前例。

那是一个北方冬季的清晨,天色麻黑、寒冷刺骨,这是我来 67 团的第一个早操,一开始我并没有觉察到任何异样 , 全营在营部前面的篮球场集合完毕后 , 跑步到俱乐部前的广场上参加全团集合,俱乐部顶上有几个瓦亮瓦亮的探照灯把集合的队伍照的雪亮雪亮的,队伍就像镀上了 - 层冰霜。我们营第一个到,随着其他单位喊着口号不断的跑步集结,我发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一面面鲜红的营旗、连旗上都有荣誉称号 :战斗模范营、郭忠田英雄连、夜老虎连、红三连、神炮连 ; 巩固模范营、郯马庄英雄连、攻守兼能、作战顽强的硬六连、威振南疆 ; 先锋模范营、金汤桥连、钢八连、老九连、爱民模范连……这些称号的落款有的来自红五军、有的来自滨海军区、有的来自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有的来自志愿军司令部、还有的来自云南前指……几乎所有的营连都有荣誉称号,看的我眼花缭乱。列举几个 67 团连队照片:

二营在某次活动中集合

和红三连同宗同源的钢八连

老九连

装甲团因为建国后才组建 , 全团集合时的坦克营只有我们坦克三连的连旗上"爱军习武模范连"几个大字甚为扎眼,孤零零的飘荡着,其他连队都是坦克一连、坦克二连……

集合完毕后,团值班员指挥唱团歌 :

"我们从来就勇敢 ! 一起——唱 ! "

一首团歌唱的荡气回肠,接近两千人的庞大队伍吼出来的团歌气势磅礴,尤其是从山西打到山东、从黄河打到海边,从东北打到华北、从华北打到华南,这两句听得我热血沸腾,那一面面鲜红的营旗、连旗哪个不是烈士的鲜血染红?哪个不是从炮火硝烟的洗礼中走出来?团队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人民军队从诞生、壮大到强大的征战史。身处于这样的队伍之中,一股自豪感迅速在内心升腾着,同时,我能感到我身边的每一个军人骨子里的自豪感,整个队伍散发着一种功勋卓著的豪气和舍我其谁的霸气,这就是解放军王牌部队主力团给我的第一影响!

团歌

多年后,我还经常梦到这次早操的场景,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令人激动!我因为长期失眠看过大夫,吃的各种药根本不起作用,后来索性吃一颗安眠药能勉强入睡,但这次早操的场景我是万万不能在深夜想起的,一旦想起,安眠药也会失去作用,内心激动的睡不着,眼睛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就是这次早操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就是我在"老四团"的一个个回忆……再然后就天亮了。

离开部队后我的失眠日益加重,无数个晚上就这样度过。一次两个军校同学跟我吃饭,说到此事,他俩跟我说 : "你一定要从过去走出来!"我摇摇头说:"我做不到。"稍微能让我好一点的是,只要我写出来的场景就不会再梦到了,很神奇。所以在我数次想放弃写作的时候,失眠就出来折磨我,每个阶段一个场景"我想我一定要把所有的回忆都写下来。"在这件事上不能马虎,更不能懈怠。

连队的整体布局就是这样,这是建连 80 周年(1928-2008)庆典时拍的。连队诞生于 1928.7.22 平江起义,连日是每年的 7 月 22 日,顶头最西边的荣誉室被临时搭设的主席台遮住了,我时任连长,门口对联是我写的:

25 年南征北战英雄辈出彰显红军本色

55 年厉兵秣马模范涌现尽展红色风采

这也是三连在老营房组织的最后一次连日庆典,当时新营房已经破土动工。

回到连队后,一间平房坐西朝东,门上一块鲜红的大牌子上写着三个烫金大字:连史馆。战士们自豪地说 : "全团只有咱们连有连史馆!"我进去之后,被一面面锦旗,一件件文物震撼的说不出话来。红三连诞生于 1928 年 7 月 22 日平江起义,编为红五军特务连。红军时期,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战爆发后,1938 年 9 月三连随团在油坊坪打响了抗日的第一仗,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创建了吕梁山根据地,后又转战沂蒙山区。在历次对日作战中,全连指战员团结一致,大小几百仗,屡战屡胜,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连长邹士加、排长徐罗子,二级战斗英雄徐光荣、高喜发等。

解放战争时期,连队参加了四战四平,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后又转战华北,三下江南,参加了平津战役。先后被授予 "夜战模范连""三好连队""爱民模范连"等称号。在第三次四平攻坚战中,总攻发起后,三排长史德洪率领全排仅用 10 分钟就首登城墙,为后继部队开辟了通路。战后,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授予三连"四平突击队"荣誉称号,并授三排为"史德洪英雄排"。在 1949 年 1 月 14 日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三连担任突击连,仅用三分钟就突破了天津城防,将第一面红旗插上了天津城头。在这次战斗中,三连仅幸存 14 人,连长史德洪,旗手王玉龙等 124 名指战员的英魂永远留在了天津那片热土上。天津战役后,三连被授予"打得好,团结好,纪律好"三好连队称号,并涌现了董振范、郭风元等战斗英雄。

《中国国防报》2012 年 2 月 14 日刊发了我写的红三连在天津战役勇夺第一旗的战斗。

其他媒体的报道

连队部分荣誉锦旗

抗美援朝战争中,红三连保持和发扬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在 1950 年 11 月壮烈的龙源里阻击战中,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像一道闸门屹立于龙源里之上,顶住了 8 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使南逃北援之敌相距 1 公里始终不能会合,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战后 100 多人的连队仅剩 12 人。1954 年,由于三连在四次战役中都打得英勇顽强,38 军授予三连"英雄部队"称号,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二级英雄连""屡战屡胜"称号。全连还涌现出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徐连才、姜世福、杜才、胡九等多人……

这是三连最高光的时刻,"屡战屡胜"锦旗原品一直保存在连队荣誉室,这是我拍下的原品细节图。这个红色五角星内一个志愿军战士右手拿着波波沙冲锋枪,左手向前挥舞,白色披风在身后飘扬,腰间别着手榴弹,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向前冲锋的形象,脚下的雪地上一顶钢盔上有" USA "字样,其意为打的美军丢盔弃甲,美军钢盔的帽带都展现了出来,细节十分考究。锦旗整体为手工刺绣,制作十分精美,是后面任何复制品所无法还原的。

2010 年《中国国防报》刊登了我写的红三连龙源里战斗经过。

2019 年国庆 70 周年大阅兵,"屡战屡胜"锦旗入选解放军百大荣誉战旗,原品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原北京军区英模谱收录的部分红三连英模

央视的报道

红三连的班排都有战斗英雄

2009 年驻训期间过连日,战士们制作的红三连战斗历程图,真是打遍大半个中国及朝鲜半岛。

三连的功绩难以说完。跟参观团史、师史、军史不一样,连史是那么的具象和亲切,因为我就是这段浓墨重彩历史的传承人之一,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和平时期,一代代三连人在"屡战屡胜、迅猛突击"连魂的感召下屡创佳绩,多次荣立集体一等功,其他荣誉多到难以统计,每次过连日,连队外面的院子摆一圈都摆不下。

我曾经对当时每个奖牌拍照留存过,上图只是其中一部分。

18 集电视剧《我们的连队》以 67 团红三连、钢八连为原型,在 67 团营房实地拍摄,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艺术中心、江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制作,2003 年 2 月荣获全军电视剧创作评比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

一、红酒之夜

这次全师从两个机械化团抽调大批干部向 67 团补充的动因是一场人民军队由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大步迈进的军改,是一次以全面换装机械化、信息化装备为标志的军改。部队编制体制没有大规模调整,只做了局部微调,比如机械化装备配发后,装甲步兵连火力大大增强,每个步兵班都有车载高射机枪,因此营机枪连被撤编;步兵班内部增加装甲乘员编制 ; 团机关增加装甲装备管理部门等等。这次改革和新装备研发、定型、生产、装备部队紧密相关,所以持续了数年,并不是大运动式的一刀切,是有计划、按步骤实施的。

2006 年 12 月的 67 团在这种背景下迎来了"换装转型"的大潮。当时团里的氛围可谓是喜气洋洋、热情高涨,我记得有一条醒目的标语"换装转型,不换思想就换人 ! "这句话道出了这次军改的使命任务和核心内涵。由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换装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把新装备配发下去就完事了,人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转变才是最核心的。这其中专业技能还好说,思想的转变直到数年之后才得以基本实现,那都是后话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轻步兵之王,轻步兵之王的"战斗范营"营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下面隆重介绍我的新营长——一营营长王英奎,战士考学出身,东北人,一米八五的身高,魁梧壮硕,面色红润,一双大手像两只铁钳一样令人生畏,声如洪钟穿透力极强。全营几百人集合,他在前面发怒训话时,哪怕是最后一排企图摸鱼的小兵也噤若寒蝉。在我看来他本人就是一面旗帜,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大手一挥"跟我上 ! "号召力极强 ! 是个典型的"老派步兵"。同时,他又不乏机智,一双炯炯有神、慑人心魄的眼睛中不经意间会透露出一丝令人难以琢磨的狡黠,军事素质更是强的可怕 , 在全师比武中都响当当的人物。他的行为做派跟"李云龙"很像 , 不同的是以他的身板能把两个李云龙按在墙动弹不得。战士们私底下叫他"奎哥",每次都叮嘱我,可别让他听到……

2008 年 12 月 31 日,冬季适应性训练全营胜利归来,左起第一人就是王营长,他迈着豪迈的步伐,精神抖擞地从摄像机前走过。

令我至今影响深刻的是第一次全营武装 5 公里考核。我那时军校刚毕业半年,体能是最好的时候,一路超越,但 4 公里后体能就见底了,背囊、装具、武器、物资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汗水顺着 80 钢盔流到眼睛里,视线都是模糊的,我连抬手擦的力气都没有,嗓子直冒烟,全凭毅力支撑着,眼看全营第一集团越来越近就是赶不上,就在我要放弃追赶第一集团的目标时,突然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魁梧身影,35 岁的"奎哥"居然在第一集团 ! 我下定决心超过他,25 的干不过 35 的人,我咬紧牙关在最后 200 米的冲刺中超过了他。之后"奎哥"的讲评是这样的 : "今天我们全营的成绩在全团排名第一,这才是我们战斗模范营应该有的战斗作风 ! "开始还比较正常,但后面画风突变。

"你们这些干部就是一群废物!排长不如连长、连长不如营长!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真是黄鼠狼下崽子一窝不如一窝 ! "奎哥越说越激动,两眼放光、金句频出。

"对拉稀拖后腿的人要成立体能强化集训队,严加训练 ! 每天下午体能训练时间带到营部前面集合,我要亲自操练你们 ! "奎哥这一句话不知道要吓死多少人 !

"三连那个新来的排长还不错 ! "他最后补充了一句,彼时他还不知道我的名字,奎哥就是这么一个个性鲜明、军事素质突出的人物,总入他符合我来之前对老步兵营长的一切想象。

报到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由奎哥主导的一场"红酒之夜"吹响了我个人乃至是全营换装转型的号角,我至今都是这么认为的。那场饭局中,奎哥邀请了我们所有分到一营的新排长,有我、钱志军、苗琪还有其他两人,我记不清了,因为我们仨是军校一个队分过来的,相互比较熟络。那个年代部队喝酒是比较凶猛的,但我是个异类,从父辈的基因中继承了"一喝就倒"的光荣传统。我对酒精过敏,一口酒就全身通红,两瓶啤酒是我的极限 ! 我心怀忐忑,这场酒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可以遇见的"生死局",我拉住钱志军 ( 内蒙人 ) 、苗琪 ( 东北人 ) 我说你两帮我挡着点,我真不能喝,他两向我打了保票,我才稍许放下了心。

营长在营部餐厅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那时候还是连队办伙,营部一个通知下去,各连都会送来好菜,奎哥从身后摸出了一瓶红酒,让我很是意外,不是牙缸子装白酒的传统套路吗?奎哥说,兄弟们来了就是自己人,今天给大家接风,我这没有白酒 ( 可能喝完了,至今仍是个谜 ) ,只有一瓶红酒,大家随意,不要喝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听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我想:6 个人一瓶红酒,毛毛雨啦~

但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开始大家都把红酒当饮料一缸子一缸子的喝,后来发现越来越不对劲,喝完一瓶,旁边通讯员就会变戏法似的递过来一瓶打开的,鬼知道他从哪里搞出来的,很快红酒的酒劲就上来了。红酒这玩意入口是糖水,后劲却翻江倒海,喝多了极其难受,我浑身冒汗,眼白充血,整个人坐都坐不稳了。

奎哥又开始越说越激动 : "兄弟们 ! 我是大老粗,你们都是装甲兵院校科班毕业的,咱营的换装转型就靠你们了 ! 来干了 ! "那一缸子一缸子的红酒,属实令人害怕,外国人可不是这么喝的,人家那是陶冶情操的抿一口、微熏即可,但中国军人真拿这玩意当饮料喝!奎哥后面激动不已,豪气万丈,整个走廊都是他的声音 : "我是要被淘汰的人了,67 团的未来是你们的 ! "咣 ! 咣 ! 咣 ! 缸子们又碰撞到了一起 !

红酒的后劲跟白酒不一样 , 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难受 , 我头痛欲裂、视线模糊,饭局后期的我处在断片的边缘,听不清他们说的啥,之见满地的红酒瓶子,很像 59 坦克战斗射击时战斗室地板上满满的子弹壳和炮弹壳,那个小通讯员真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坦克装填手 , 不停的装填着"炮弹"……

这就是营长说的一瓶红酒?我脑子里反复出现奎哥说的话 : "换装转型就靠你们了 ! "后来我是被钱志军和苗琪架着走出的营部,一整冷风袭来,我再也忍不住强烈的呕吐感,挣脱他俩,跑过去抱着营部前面一抱粗的白杨树把那晚上装进胃里的东西全都吐了,一点儿也不剩,还顺带搭上了不少胃液!吐了之后酒劲依然折磨着我,我沉沉的躺在床上,脑袋像炸裂一样疼痛,从食道到胃里都是呕吐之后的刺痛感,很快就沉沉睡过去了……

2008 年,红三连 80 周年连日庆典视频截图,3 连、8 连连日团首长悉数到场祝贺,这是 67 团的传统之一。中间两路左边一路从前往后依次是吴团长、陈政委、王参谋长,右边一路依次是陈指导员、我、王营长。

最右侧一排平房是营部,前面有一排一抱粗的大树,红酒之夜就是它们中的一颗默默的承受了所有。最后面是正在建设的新营房,当时 67 团新装备、新营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遗憾的是后来老营房拆除,大树也不复存在,象征着 67 团"古典时代"的结束。

2007 年初的这场饭局至今过去整整 18 年了,回头望去"红酒之夜"就像是一个魔瓶,砰!的一声打开瓶盖,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回忆都呼啦一下涌现出来,投影在墙上,五彩斑斓!

嗨 ! 那个 25 岁的小伙,你在英雄的部队里可要好好干啊 !

连队 80 周年庆典,我作为连长宣读连史,此刻人人心中一团火,光荣又自豪,"做三连人、拓三连路、铸三连魂"的誓言深入人心。

接下来就是 2007 年 67 团换装转型第一年的奋斗史,全团团结一致、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屡创佳绩,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了战斗力的跃升!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老四团的"顽强"精神内核之所在,那是我整个军旅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一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十大正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